利辛縣,是中國十大貧困縣之一,位于安徽省北部,2000年從阜陽劃屬華北亳州市.利辛縣位于亳州市東南部,北鄰渦陽,南連潁上、鳳臺,東靠蒙城,西接潁東區(qū)、太和縣。自然坡降很小,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縣轄26個鄉(xiāng)鎮(zhèn)、668個村居民委員會,7182個村民小組,耕地11.70萬公頃,全縣總人口 139.3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占93.74%。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次之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東南風。年均氣溫14.8℃,無霜期215天,年均日照時數(shù)2223.4小時。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24.7千卡 /cm2,年均降水量823.9亳米。
利辛河渠縱橫,道路交織,四通八達,水陸稱便?h境內(nèi)有骨干河道4條、大溝53條,總長 750公里,通航106公里,兼收蓄泄?jié)O航之利。西淝河,古稱夏肥水,自西北而東南蜿蜒 穿過縣境中部;芡河,古稱沙水,亦稱濮水,自西北而東南逶迤流經(jīng)縣境東部;阜蒙河,1958年開挖人工河道,橫跨縣境中部;茨淮新河,70年代開挖人工河道,自西而東貫通縣境南部。茨淮新河上,闞疃樞紐8項工程結裾聯(lián)袂,拔地而起,控馭南北,蔚為壯觀;兩岸青堤綠水,帆船絡繹,鳥語陣陣,漁火點點,呈現(xiàn)一幅美麗的圖畫?h境內(nèi)有主干線公路6條、支線公路23條,總長 461.4公里。S202線省道,自東北而西南穿過縣境西部,阜蚌公路自西而東橫穿縣境中部,成為重要交通動脈。
界阜蚌高速公路建成并投入運行,極大地方便了利辛與外界的聯(lián)系。另有鄉(xiāng)村道路412條,總長1581公里,可行駛中型機動車輛。濉阜鐵路,直穿縣境,設置4個火車站,為運送旅客、集散工農(nóng)業(yè)半成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利辛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先秦,為吳、楚邊境隙地,屢成陳鏖戰(zhàn)所。公元前536年,楚令尹子蕩率師伐吳,先于豫章,次于乾溪,吳人敗其師于房鐘。乾溪,即今張村鋪一帶;房鐘,即今闞疃集。公元383年,秦晉淝水之戰(zhàn),境內(nèi)為晉掩擊破秦重戰(zhàn)場。公元1635年,李自成率農(nóng)民起義軍攻潁州,下蒙城,境內(nèi)為勵兵秣馬之野。公元1852年,皖北捻軍起義,劉洪立,王之重、江臺陵等,相繼揭竿豎旗,聚眾響應張樂行。公元1863年,捻軍主帥張樂行集中 20萬人馬,與清軍決戰(zhàn)于張村鋪。公元1898年,閆好文、要韶等再次聚眾結捻,起義反清。
1928年--1934年,中國共產(chǎn)黨相繼在王人、馬店、牛拐灣、胡集蔣疃、張村鋪建立黨組織。1927年2月,張躍祖、李懷恩、鄧友蓮等,成為境內(nèi)第一批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929年4月9 日,在阜陽舉行的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動中,中共王人、馬店、牛拐灣黨支部,組織了數(shù)千名農(nóng)民協(xié)會會員參加了起義。在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境內(nèi)有大批熱血青年,投奔中國共產(chǎn)黨,為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獻出了寶貴年華,許多人成為人民解放事業(yè),建設祖國的優(yōu)秀人才,有270多人為國捐軀。利辛民風淳樸,利辛人勤勞善良,利辛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正在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為建設美好的家園,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譜寫新的篇章。
利辛縣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發(fā)達,鐵路、公路、水運條件好,F(xiàn)已形成公、鐵、水綜合運輸網(wǎng)絡,京(北京)九(九龍)鐵路從縣域西部穿過。內(nèi)河航運有茨淮新河、阜蒙河、西肥河。
利辛縣轄19個鎮(zhèn)、7個鄉(xiāng):城關鎮(zhèn)、闞疃鎮(zhèn)、張村鎮(zhèn)、江集鎮(zhèn)、舊城鎮(zhèn)、西潘樓鎮(zhèn)、孫集鎮(zhèn)、汝集鎮(zhèn)、鞏店鎮(zhèn)、王人鎮(zhèn)、王市鎮(zhèn)、永興鎮(zhèn)、馬店孜鎮(zhèn)、大李集鎮(zhèn)、胡集鎮(zhèn)、晨溝鎮(zhèn)、程家集鎮(zhèn)、中疃鎮(zhèn)、望疃鎮(zhèn)、雙橋鄉(xiāng)、春店鄉(xiāng)、劉家集鄉(xiāng)、紀王場鄉(xiāng)、孫廟鄉(xiāng)、新張集鄉(xiāng)、丹風鄉(xiāng)。
【伍子胥】(前?----484年)名員,春秋楚國乾溪(今利辛縣西北部,傳說又叫“陰陽城”)人,吳國大臣。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忌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帶太子建之子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遂成為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太宰喜乘機進讒,說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夫差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吳國果然為越所滅。
【李黼】字子威,生于元成宗大得二年(1299年),祖籍天官李。其父李守忠官工部尚書。泰定四年(1327年),30歲的李黼在大都(今北京),獲廷試第一名,以明經(jīng)魁多士,授翰林修撰,后轉江西行省朗中,入為國子監(jiān)丞,遷宜文閣監(jiān)書博士,兼經(jīng)筵官,及升秘書太監(jiān),拜禮部侍朗。奉旨詳定中外所上封事。已而廷議內(nèi)外官通調,授江州路總管。元惠宗(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夏五月,羅田販布人徐壽輝見官吏腐敗,法紀蕩馳,各族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乃率眾起兵反元。至正十二年正月已末,義軍攻下武昌,逼進江西。時任江州路總管的李黼,扼守九江湓口城,阻擋徐壽輝義軍。二月甲申,義軍進抵九江湓口城,分省政事禿堅不花自北門逃跑,黼引兵登城,義軍已至甘棠湖,焚西門。繼轉攻東門,黼轉救東門,義軍已入城,遂與之巷戰(zhàn),被義軍包圍,從背后將黼刺落馬下陣亡,卒年55歲。其侄子李秉昭(李冕第三子)亦從戰(zhàn)陣亡。李黼死后月余,朝廷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詔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
【侯寶璋】(1893—1967),闞疃集人,著名病理學家、醫(yī)學教育家。1934年發(fā)表我國第一部《病理組織學圖譜》,用繪圖的方式,把病理學的基本病理改變,簡易明了地表示出來,形象而真實地給人以深刻印象。是年,獲得羅氏基金的資助,去倫敦大學熱帶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發(fā)表《為司馬相如的病下一診斷(中國糖尿病史)》、《醫(yī)史叢話》、《中國解剖學史》。1943年發(fā)表《中國牙醫(yī)史》。1946年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講學。1947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的邀請,赴英講學。1948年受聘于英國教育部任香港大學醫(yī)學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長職務。1954年曾相繼發(fā)表《中國天花病史》、《瘧疾史》、《楊梅瘡考》。1956年發(fā)表《原發(fā)性肺癌與華枝睪吸蟲感染的關系》,第一次提出并證明了寄生蟲在人體肝內(nèi)寄生可以引起惡性腫瘤,因而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重視。寶璋的科研成就,在國際上亦享有盛譽。先后發(fā)表論文50多篇,著書3部,1961年香港大學授予其榮譽科學博士,并推薦其為英國皇家學會病理學會終身會員。執(zhí)教近50年,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醫(yī)學科學人材,成為我國著名的病理學家和醫(yī)學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國醫(yī)科大學副校長兼病理學教授,被選為全國第四屆政協(xié)委員、中國醫(yī)學總會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侯廣忠】(1953—2004)著名水電專家。1959年畢業(yè)于北京水力發(fā)電學校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專業(yè),1959年任浙江黃口水電工程處技術員,1961年在新安江水力發(fā)電廠工分場任主任,1980年葛電廠水工分場主任、生技處副主任工程師,1983年任葛電廠副總工程師,1990年葛電廠廠長,1991年獲得湖北省勞動模范稱號,1993年獲得湖北省貢獻專家稱號,1994年獲教授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199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管應朋】(“萬人迷”,1932--1991)著名民間花鼓戲藝人,為安徽省花鼓戲“四大名旦”之一,與“一條線”、“小白鞋”、“草上飛”齊名。家居利辛縣程集鄉(xiāng)管樓村。青年拜師從藝,蓄發(fā)梳辮,飾蘭花(花旦),名重一方。1956年郭子貴先生整理新編并執(zhí)導“花鼓戲大走場”,由“萬人迷”管應朋出演,先后參加了阜陽地區(qū)、安徽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均獲特等獎,而后被選調進京在懷仁堂為中央領導人演出。“花鼓戲大走場”又稱“花鼓戲壓花場”、“游場”,根據(jù)“萬人迷”的基本功底為基礎進行再創(chuàng)作,將農(nóng)村婦女日常生活與勞動動態(tài):喂雞、簸簸箕、薅草、提鞋、扭腰、閃腰等用舞蹈表現(xiàn)出來,揉合進傳統(tǒng)“花鼓戲大走場”中,一連串的舞蹈動作富有生活情趣和美感!叭f人迷”的身段優(yōu)美靈動有絕活,扭腰、聳肩,背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節(jié)律地顫動如水波蕩漾,極有神奇魅力。當年總政文工團、空政文工團曾有多人隨后前往渦陽縣梆劇團學藝而終不能得其要領。“萬人迷”72歲高齡時,主演“九女撲傘”劇目,在全省獲得大獎!叭f人迷”,出身家境貧寒,系遺腹子,識字不多,悟性高,記憶力強?裳輨∧可习俜N。學花鼓戲,其老師為山東藝人藝名“洋紅芋”者。
【孫逸久】(1906—1996)著名農(nóng)民書法家。阜陽地區(qū)書法協(xié)會名譽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安徽分會會員。他8歲臨帖學書,楷書攻研嚴趙,行草師承張旭、懷素,苦學苦練,鍥而不舍,至13歲即有名氣,常為鳳臺縣城諸大商號寫楹聯(lián)匾額,署名“淝北尺童”。青年時代,已有相當造詣。其書法功力深厚,技巧嫻熟,師古而不泥古,得其神韻而法其自然。不少作品參加阜陽、廈門書法聯(lián)展,亦被部分報刊采用發(fā)表;展出的巨幅草書“壽”字,被收入聯(lián)展紀念冊。1985年孫逸久雖壽高八十,仍揮筆不止,頻頻潑墨,有4幅作品參加連云港市、阜陽地區(qū)書法聯(lián)展,一部分作品在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巡回展出。鄭州黃河碑林有他的“源流天上,氣貫中原,澤被華夏”大幅翰墨,挺拔蒼勁,蔚為壯觀。
人文遺跡、人文景觀及出土文物
【伍奢冢遺址】新石器時代至漢代,位于利辛縣西北20公里,孫廟鄉(xiāng)廟李自然村東北500米,老母豬港南岸。遺址呈谷堆形,占地30000平方米。因伍奢冢在此而得名。冢上文化堆積層為38米,冢下為18米(河堤剖面),冢南100米處遣仍土城墻,東西長140米,基寬3米,高出地面半米許,城墻北側發(fā)現(xiàn)有古井,鍋灶遺跡等。六十年代,曾發(fā)現(xiàn)有石斧、骨針、陶網(wǎng)附、紅燒土等。1980年以來,地面采集大量文物標本,經(jīng)專家鑒定,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物。其上層夾雜著東周至漢代遺物。該處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2004年10月28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禪陽寺】位于馬店鄉(xiāng)沈營村,南依阜蚌公路,北鄰黑土溝,遺址現(xiàn)狀為一處中間略高、四周低緩的坡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采集有鴨嘴形、扁鑿形(表面有凹槽)、圓錐形鼎足。器形有夾砂紅陶藍紋罐形鼎,腹飾寬凹藍紋的夾砂厚壁缸等。時代稍晚的陶片,其紋飾有大方格紋、方格填線紋、小方格紋、藍紋和繩紋等。陶色以紅陶為主,黑陶較少。距地表10厘米以下,有大量紅燒土,可能是陶窯或房屋遺跡。從采集標本分析,禪陽寺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分為早晚二期,其早期屬大汶口文化,晚期屬河南龍山文化。在遺址中曾采集到銅箭鏃、蟻鼻錢、楚國貨幣等東周文化遺物,說明該遺址亦有東周文化層存在。已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溪“陰陽城”】乾溪在張村南70里,俗稱“乾溝”,位于西淝河北岸自管臺子至亳州城父南有一條大溝叫“乾溪溝”;西淝河南岸自管臺子至王人鄉(xiāng)南儲寨有一條小溝,亦稱“乾溪溝”,俗稱“乾溝”、“趕雞溝”。北乾溪溝較直、較深,且河道變遷不大;西淝河以南河道變遷較大,南乾溪溝自西淝河至老母豬港上段被填塞,僅余王人鄉(xiāng)至永興15公里東西橫溝。春秋晚期吳楚之間頻繁交戰(zhàn),爭奪徐、陳、蔡、州來諸國,乾溪地方屬吳楚貫例部,楚國為北宋、鄭,東防強吳,常陳兵于淝淮之間,于西淝河乾溪入口處筑城屯兵,宜攻宜守,實為戰(zhàn)略要地。當?shù)鼐用裣嘌貍骱羟脘强趦砂督小瓣庩柍恰薄T谥芗覛g村與白廟村之間,多次發(fā)現(xiàn)陶網(wǎng)墜、蟻鼻錢(楚國貨幣)、銅鼎、銅鏡、銅劍、車馬器等。在南至莊汝、西至魏樓、北至管臺子、東至趙樓,跨河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過3座木橋遺跡,橋礅全是柏樹,每根直徑70厘米。
【東城西城】東城位于縣城西13公里,城址東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呈長方形,土城墻已夷平,而東、北兩方城河尚存。城中曾發(fā)現(xiàn)灰陶圈井。城東有一處西漢墓群。墓葬出土隨葬器物有灰陶鼎、豆、壺、舫、罐、銅釜、洗及灰陶俑等。西城位于縣城西27公里王人集東側。城址南北1.5公里,東西0.5公里,城墻已夷平,西、北兩方護城河尚存。西城河沿岸,暴雨后?蓲较伇清X(楚國貨幣)。城東500米的李寨村有一處漢墓群,出土有新莽貨幣,并書生發(fā)現(xiàn)有繩紋陶圈井。
【紀家塔】位于利辛縣西北195公里,孫集鎮(zhèn)孫園村東南700米,紀大莊西100米。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是一座小型墓葬塔,塔體七層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邊形,每邊長148米,塔高約10米。塔房原有一寺廟,已毀。此塔系仿木結構磚塔。第一層高約2.2米,其他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二、三層外檐口及六角轉變處,均砌一磚挑檐和一磚挑出飛檐。塔身第一層東南距地表64厘米處嵌青石碑一塊,碑高42厘米,寬82厘米,碑文字跡不清,只落款處有“嘉慶五年”、“蒙城舉人李××撰”尚可識。第二層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額一塊,鐫刻隸書“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層至第七層東南方向,每層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龕。塔身無窗,塔內(nèi)中空,無塔心柱,每層只有“十”字形橫木交叉支撐。塔頂為綠紅彩柚葫蘆形按尖,中心以鐵釬貫穿鞏固。全塔玲瓏剔透,保存基本完好。是全省現(xiàn)存最小的古塔?h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節(jié)孝坊】位于利辛縣西北18公里,孫集鎮(zhèn)政府西700米,孫集至葉馬劉公路北側。是清代光緒皇帝為表彰孫蘭芳之母陳氏忠貞節(jié)孝,教子有方,御批“圣旨”所立。整體結構系用青石刻制而成,上下共分三段,由五部分組成,高3.26米、寬1.08米、厚0.39米,占地面積14.50平方米。石坊上段,頂部為透雕“二龍戲珠”雕工精湛,兩邊為浮雕,刻有花卉、人物、日月圖案否具有中攜刻楷書“圣旨”二字,字體莊重邊刻有“二龍戲珠”與頂部相呼應。中段中間為“節(jié)孝坊”石碑,石碑四周均刻有“二龍戲珠”圖案,石碑兩邊豎有對聯(lián),對聯(lián)上下端均刻有花卉圖案,碑文略。下段為“節(jié)孝坊”底座,F(xiàn)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橋古橋】位于利辛縣東25公里,望疃鎮(zhèn)蘆溝集東北600米,胡橋莊西南100米。該橋橫跨工、芡河之上,全長14米,橋梁為5孔,橋面寬4米,磚石結構。橋面用長方條石鋪成,橋礅呈梭狀形,底部用圓柱狀基石鋪墊,上部用青灰磚砌成。整個建筑古樸莊重。自明嘉靖時重修,清康熙、雍正年間屢有修葺,現(xiàn)有清道光貳拾壹年五月《重修胡家橋碑記》供考,F(xiàn)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伶墓】民國乙丑《渦陽縣志》:“李門集東八里有劉伶墓”。今三里灣鄉(xiāng)劉土樓,舊稱劉伶集,集南有劉伶廟,民國初年廟已拆除,遺有殘碑。集側有一荒冢,當?shù)鼐用窠灾阜Q為劉伶墓。劉伶,西晉沛國人,“竹林七賢”之一。沛國,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東漢改為國,東晉復為郡。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縣地。劉土樓位于西淝河東、北各11公里,當在沛國境內(nèi),典籍注為宿縣人,未聞宿縣有劉伶墓。
【劉廷墓】位于縣城西18公里,張村鎮(zhèn)白廟村,墓冢高大,面積約300平方米。劉廷,字省吾,南昌人,明萬歷初都督劉顯之子。隨父出征,作戰(zhàn)勇敢,以功由守備升至總兵,身歷百戰(zhàn),于諸將中最驍勇。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與清兵大戰(zhàn)于阿而里達崗,因地勢不熟,遭清軍夾擊陣亡。劉廷死,舉朝大悚。其所用鑌鐵刀重60多公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天啟初贈少保!睹魇贰酚袀鳌
【舊城】位于利辛縣城東北18公里,芡河東岸。城址東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當,繩紋簡瓦,幾何形空心磚側表摸印菱形,方援紋磚等漢代遺物。城址外曾發(fā)現(xiàn)規(guī)模較大的漢磚石墓。墓葬石門,雕刻有朱雀圖案及鋪首街環(huán)。在當?shù),民間廣為流傳著:越王坐舊城,七十二眼井。落星橋,御花園,報恩寺,四門出棺越王死。東部大蔣灣,南有云蒙山,西靠運糧河,北邊老龍灘。
【傅營六地委駐地】位于縣城西北32公里柳西鄉(xiāng)傅營莊。1946年11月底,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豫皖蘇軍區(qū)。1947年10月12日,豫皖蘇軍區(qū)黨委根據(jù)中原局“變淮河為內(nèi)河,使平漢路東西連成一片,并使豫皖蘇與鄂豫皖確實相接”的指示,決定成立六分區(qū)、六地委。10月22日,在亳縣立德寺召開六分區(qū)第一次會議;0月24日,分區(qū)機關活動在張村鋪、高公廟一帶,六地委、六分區(qū)駐于傅營。1949年1月,根據(jù)中央《關于在全國解放區(qū)行政管轄省縣原邊歸界》的指示,豫皖蘇六分區(qū)、六地委隨之撤銷。駐地原有一個院落,現(xiàn)僅存舊房兩間。
【劉家集烈士陵園】位于縣城東北12.5公里,劉家集大街西側60米處。陵園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碑祭后邊南北五排,每排東西5座,共計25座烈士墓葬。1948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區(qū)十一團(曾用龍山部隊代號),分析敵情后,按照六分區(qū)電令北返,打擊敵新編七十四師,配合華野大軍即將開始的豫東戰(zhàn)役。途中暫住劉家集鎮(zhèn)劉染、戴莊、張莊、徐莊一帶。國民黨新編七十四師駐望疃董集踞點1200余人,向我駐地搜索進犯。蘇區(qū)十一團團首長觀察敵情后,立即命令部隊從三面阻擊敵人。經(jīng)過一白天的激戰(zhàn),終以取得勝利。為紀念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83年利辛縣人民政府于劉家集南頭建一烈士陵園。由于陵園占地面積較小,已不適應形勢發(fā)展需要,1999年利辛縣政府決定將陵園遷移新址。該烈士陵園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jié),廣大干群和青少年學生前來憑吊祭掃,緬懷先烈。
利辛烈士陵園原名路集烈士紀念碑,位于縣城20公里處的路集。這里埋葬著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國捐軀的祝聚民等七位烈士的遺骨。他們在硝煙滾滾的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1984年縣人民政府出資興建,2003年12月縣人民政府出資重修擴建并命名為利辛縣烈士陵園。整個陵園長110米,寬90米,紀念碑高10米,氣勢恢宏,古樸莊重,依“山”傍水,松柏掩翠,滿園馨香。既有陵園之凝重肅穆,又有園林之秀麗清新,集瞻仰、游覽兩種功能于一體。原安徽省委副書記、省人大主任王光宇為紀念碑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省人大副主任鄭銳為陵園題寫了園名。是利辛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