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祠坐落在商丘古城南門外,是為紀念“安史之亂”中為保衛(wèi)雎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等人所建,F(xiàn)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忠烈祠碑》)。
“張巡祠”原名“忠烈祠”,又叫“六忠祠”,原址坐落在商丘古城大隅首西側(cè)(今中山西二街一號),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為紀念安史之亂時殉難于睢陽的張巡等人而建。初名協(xié)忠廟,亦名雙廟,專祀張巡、許遠,并以其部將南霽云配享,后又增祀雷萬春、賈賁,改稱五王廟,宋代又增姚閆,始改為六忠祠。祠內(nèi)有《唐忠烈祠碑》一塊,明天啟四年(1572)立。1990年在古城南門外重建,改名“張巡祠”,占地4.07萬平方米。2003年5月1日對游客開放,吸引了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區(qū)的游客紛紛前來參觀、朝拜。2006年10月被國家旅游局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的景點之一。
張巡(709——757年),河南人,玄宗開元末年中進士第三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軍13萬由尹子奇率領圍攻睢陽城(今商丘古城),當時的睢陽城是南北交通要塞,軍事咽喉之地,叛軍企圖踏平睢陽,奪取江淮富庶之地,在這危急存亡關鍵時刻,鎮(zhèn)守寧陵的張巡挺力而出、率兵增援,親領6800名將士抵抗13萬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保衛(wèi)城。張巡受命于危難之時,與士兵同仇敵愾,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拼殺。他用兵如神,屢戰(zhàn)屢勝,破了敵軍的鵝車攻城,又施巧計與敵軍搶糧,后火燒敵軍柴道,再用草人借箭十萬,使敵軍遭受重創(chuàng)。可惜終因眾寡懸殊、糧盡援絕而城破殉難。但是,由于張巡率部有力遏止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zhì)保障,為平息叛亂,保護江淮黎民立下了不朽功勛。
為滿足海內(nèi)外人士懷念、祭祀張巡的心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于1990年將忠烈祠從古城內(nèi)遷建在城南,規(guī)劃景區(qū)包括廣場區(qū)、建筑區(qū)和墓葬園林區(qū)三部分。整個祠堂宏偉壯觀,莊嚴肅穆。十余年來,臺灣同胞已多次組團來商丘張巡祠瞻仰祭拜,緬懷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