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對輿論監(jiān)督“冷暴力”比“爆粗口”更可怕
無論是做部委發(fā)言人,還是現在從事出版工作,我向來主張政府官員應當善待媒體和記者。官員對群眾好不好,首先看他對媒體和記者好不好。對媒體和記者都不友好,對群眾自然好不了,必須批評、整改、問責!
對有圖有真相的企業(yè)排污舉報,河北省任丘市環(huán)保局梁姓副局長竟指著舉報群眾和記者大爆粗口,讓大家滾出他的辦公室。如此囂張的瀆職官員,受到處分合乎民意大快人心。但其實,面對媒體和公眾監(jiān)督,還有一些更令人憤怒而又可怕的惡劣行為,那就是政府機構和官員對媒體和記者的“冷暴力”:不理不睬或以“正在調查”、“無可奉告”等來搪塞。
時常有記者朋友告訴我,她(他)到某機構或部門去采訪相關負責人,手機打通十幾次不接,辦公室堵到人楞是被推出來,再找負責人還揚言“有事你找紀委吧!”。真等報道出來負面影響大了,又開始“公關”,搞座談會或請上級領導出來擺平,就是自己不肯面對媒體真誠溝通。
而一些近期公眾關注的輿論監(jiān)督事件的最新進展,也大都是“正在調查”:河南宋基會“善款放貸”事件時隔兩年“仍在調查”,袁振國攜妻出國“考察”,“調查仍在進行”;湖南“鎘大米”事件曝光后,調查5個多月不見任何調查結論……“正在調查”似乎成為政府機構和官員應對媒體和公眾監(jiān)督的“靈丹妙藥”。
處在問題多發(fā)期和矛盾凸顯期的當下,面對洶涌而來的突發(fā)問題或輿論監(jiān)督,是掩?是拖?是壓?是在“沉默”中錯失良機,進而使問題演變?yōu)椤靶侣勈录,引發(fā)更大的社會輿論和沖突?還是積極友好地面對媒體和記者,準確、及時、公開、透明地發(fā)布信息,搶占先機化解矛盾、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習近平同志2009年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時就曾經指出,領導干部要“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聞輿論的傳播規(guī)律,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要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系,自覺接受輿論監(jiān)督”?梢,正確面對媒體和記者、有效引導輿論,絕不僅僅是宣傳部門的事,而是各級政府執(zhí)政能力、領導藝術、工作水平的具體體現,是每一位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素質。
態(tài)度就是政府機構和官員執(zhí)政能力是否合格的首要試金石。公然對媒體和公眾發(fā)飆爆粗口,那是素質和能力都不過關的官員,被媒體報道出來后,早晚會被問責。但那些對媒體和公眾使用“冷暴力”,采取躲、避、閃、拖,打太極、不正視問題的官員或機構,由于其沒有明顯的失誤而更具隱蔽性,不容易被問責,還有不少這樣的官員不斷被提拔擔任更重要的職位。這種惡劣的作風,是以個人的明哲保身而損毀政府機構的公信力,影響其實更壞,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危害也更大,更需批評和改進。
當然,我也看到,近年來各級領導干部呼吁善待記者的聲音也不斷,典型的有:《廣東省突發(fā)事件應對條例》要求廣東省各級政府部門的新聞發(fā)言人對記者采訪“零拒絕”。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長譚力要求當地官員,要把媒體當做自己的同路人和朋友,以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媒體的采訪,而不要以“防火、防盜、防記者”的態(tài)度對待媒體,更不應漠視、敵視媒體。這些都值得贊賞和推廣。
在面對媒體或公眾監(jiān)督的時候,各級政府機構、領導干部都應該重視、善待媒體和記者,以更積極、更負責、更明智的態(tài)度、行動去應對,以合理疏導公眾情緒、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增添正能量。希望能少看到一些官員“爆粗口”,更希望“正在調查”、“無可奉告”等能絕跡。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