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衛(wèi)常鑿湖的說法,最早見于明朝曹學詮《蜀中名勝記》,在新繁縣(先并入新都縣)目下,“志云,衛(wèi)湖,蜀漢縣令衛(wèi)常所開,在學宮后”。
清道光二十四年縣令張奉書重修縣志,序中以衛(wèi)常非新都縣令,乃繁令,桂湖非衛(wèi)常開鑿。他在《重修桂湖記》中直說:“縣廨之南,有桂湖,廣四十余畝。波光澄澈,為有明楊升庵先生遺跡!边@是現(xiàn)在桂湖為楊氏花園的最早依據(jù)。從嘉慶十七年到道光二十四年,桂湖的起源由三國縮短到了明中葉。張奉書在桂湖的研究上,有功有過。功在推翻衛(wèi)常鑿湖說,過在倒洗澡水連嬰兒一起倒,輕率地割斷了桂湖在明楊升庵以前的全部歷史。
今桂湖所在的新都鎮(zhèn),據(jù)地下考古發(fā)掘,先老城里的文化遺跡起自隋唐。而桂湖南側(cè),飲馬河南岸(桂湖南側(cè)之河)一線則累有商周秦漢以來的文化遺存出現(xiàn),這證明了桂湖南側(cè)自古以來一直有一座區(qū)別于新都故城的城鎮(zhèn),這也是隋代遷縣城到現(xiàn)址的原因。
那么這個人口聚居地又叫何名呢?《風俗通》說:“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蓋行旅宿會之所館。亭吏舊名負弩,改為長。“《漢書、輿服志上》記:”驛馬三十里一置“!赌淆R書、晉安王子懋傳》:”糧食最為根本,更不憂人仗,常行視驛亭馬,不可有廢闕“。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詩”。說明漢有里亭、驛站設置,從南齊到隋唐已有比驛站規(guī)模大的驛亭。(驛站按制只有兩間房,見《后漢書、輿服志、劉昭注》)《劍橋中國秦漢史》說,東漢“亭由負責維護法律和秩序的亭長管理,亭長還負責維持郵亭”.他的總部既是捕役住地,又是官辦的驛站”. 筆者認為驛站古桂湖所在地應是一個東漢的亭,漢以后的驛亭,清人則認為是廣漢驛。
隋以前,新都城在古蜀國故都,距進址東北二十里,今桂湖所在地應為當時廣漢郡到成都的最近之路。清代人就認為這里是“廣漢驛”,并在桂湖門口恢復廣漢驛,立“古廣漢驛”石碑。新都道光縣志說:“新都廣漢驛在縣署左,因廣漢郡得名”(新都縣漢時屬廣漢郡)。廣漢縣本地則古無“廣漢驛”。乾隆十一年《漢州志》:“漢州舊有夫站而無驛傳,雍正六年,減新都、德陽馬各六匹,設為腰站驛,在縣署內(nèi)東首”。嘉慶十七年《漢州志》說漢州腰站廣漢驛,舊設馬十二匹……廣漢驛西至新都縣廣漢驛,計五十里”。
由此,可認為古代桂湖的起源,應上溯至東漢,清人認為的古廣漢驛所在的天然湖,則應是今桂湖的最早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