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蓬溪五大古鎮(zhèn)之一的今文井鎮(zhèn)有逾千年的歷史,原名文井場,先建老場,老場原屬西充(解放后才劃歸蓬溪縣),老場規(guī)模較小,只有正街一條,原分為兩排,屋檐水逢中均滴入小溝流去。老場有幾家大茶館,一是正街下排文首清舵把子的茶館,上排傍雞市街口有王姓大茶館,還有下排“多芳園”大茶館、飯菜館。在關(guān)岳廟右下邊有一條小街,即原老場場口。另有雞市巷街很簡陋,由雞市巷側(cè)上石級有老米市坡,為米糧市、雞鴨豬羊市等,每逢農(nóng)歷一、四、七日當(dāng)場。正街從關(guān)岳廟下建有柵子門一直到鵝項頸處又建一柵子門,由街坊雇有“打更匠”,負(fù)責(zé)每晨天亮開門,每晚打二更鎖門。
由老場雞市巷街出去,有一大院子,是富商王興模的家,附近亦有不少的王姓族人。再向前走便是岳家嘴,原建有一石拱橋,附近多為岳姓族人居住,沿一條石板大路走兩三里路,便是岳姓的精忠祠(花祠堂),祠堂附近居民都姓岳。
“精忠祠”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仲冬月初十,祠堂占地約一畝余,配有跑馬習(xí)武場地。祠堂大門屋頂上垛有花脊。進(jìn)門便是一戲樓,樓頂也垛有花瓷彩色脊領(lǐng),皆為細(xì)瓷鑲成的戲文,中有宮殿式的圖案,脊梁兩頭塑有鰲魚,頭向下,尾朝上,故人們稱之為花祠堂。戲樓兩旁建有書樓,由戲樓再上幾級石梯便是祠堂正殿,殿脊領(lǐng)也和戲樓一樣做有花脊。殿正中塑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元帥像,頭戴帥盔,全身披掛,五綹青須,莊嚴(yán)肅穆。兩旁塑有岳云、張憲(張憲是岳飛收的義子,與岳飛一同被秦檜殺害)二將,岳云手抱一對銅錘,張憲手抱一對銅锏,塑像全是金身。神龕精雕、彩畫。祠堂正殿左側(cè)建有房屋,供每年清明會使用,殿右側(cè)建有樓房,與左邊相同,外面建有男女廁所,由原族長設(shè)有專人管理。
岳姓源流按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岳忠武王二十七世孫岳子明、岳豁然等所續(xù)《忠武王世譜》和民國十七年由鹽亭縣“二井子”即金雞場所傳族譜概略介紹如下:
岳飛(1103—1142),為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原籍河南湯陰。北宋末年投軍,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為阻止金軍南下,前后三次北伐,收復(fù)了河南、河北等廣大地區(qū),一心“直搗黃龍,迎還二圣”。但宋高宗趙構(gòu)與奸相秦檜意求和。于紹興十一年(1142年)以“莫須有”三字罪名加害岳飛致死。岳飛忠勇蓋世,文武雙全,曾以飽含愛國主義熱情創(chuàng)作《滿江紅》一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拳拳愛國之情。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首詞配以雄渾而悲壯的曲調(diào),激勵過無數(shù)仁人杰士。
岳飛被害后,其家屬被趕到海南島,很多姓岳的都怕株連,或把岳改為樂姓,或逃向其他省地,直到宋孝宗即位后經(jīng)岳飛第三子岳霖的兒子岳珂上書呼冤,宋孝宗于公元(1163年)才詔還其家屬,褒封后裔,敕建精忠祠。當(dāng)時有落戶浙江杭州一帶的,有落戶山東一帶的,有落戶湖北、湖南、廣東一帶的,直到明末清初四川,移民中岳姓一支是由湖北麻城孝感遷到鹽亭縣二井子即金雞場。越數(shù)年后,從金雞場一個分支遷到西蓬文井場一帶繁衍生息。到清光緒年間,岳氏族人日漸興盛。民國十七年,鹽亭岳氏族人岳履亨、岳子明等應(yīng)文井場岳夔龍(號栗齋)、岳體廉(號繼周)、岳拔生(號翠軒)、岳大章(號相周)、岳必孝(號維三)、岳體鰲(號君容)等函邀西充十房代表十四人,西充文井飛鳳山代表四人,三臺代表三人,連同鹽亭縣發(fā)起人十人在文井場召開大會,一致認(rèn)為金雞場岳氏所修《岳忠武王世譜》較為詳細(xì),其后并派代表到鹽亭金雞場聯(lián)宗,接受所傳族譜共計六本,其中對岳氏源流記述明白。今文井鎮(zhèn)姓岳后裔皆為岳飛第三子岳霖之后,并在族譜內(nèi)注明“世數(shù)”,在文井族人中除清代早建精忠祠(花祠堂)修建規(guī)模較大外,民國末期還有文井今八大隊石巖灣和今文井十大隊小地名青鋼灣建有小祠堂。解放后祠堂尚存,到文革破四舊時部分被毀。
岳氏家族自岳飛第十七代移民到文井至今已繁衍到第三十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