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廟兒壩是中心鎮(zhèn)古時的小地名。明嘉靖三十(1551 )年,知縣胡濂將縣城從舊縣遷到這里。城建成后,相繼修建廟宇,計有九宮、十八廟、四壇、十三祠,各種神仙相聚定邑,其樂無窮。
宮以文昌宮、禹王宮較出名。文昌宮在城西南隅,靠近武廟,主要供養(yǎng)文昌帝君;禹王宮在戲院處,主要祭祀夏禹王。此外還有天上宮、紫云宮、桓侯宮、三圣宮、萬壽宮、純陽宮、川主宮等九宮。
廟以文廟、武廟最著名。文廟在城中心,主要祭祀孔子。在明嘉靖三十年由知縣胡濂修建。隆東初,知縣朱綱、屈大伸、胡芝相繼重修。萬歷四十三年,知縣伯承恩增修泮池。明末張獻忠洗四川,城社俱毀,廟已無存。清雍正十三年,知縣吳作霖得武生張星拱捐楠木四根,始于舊址重建。乾隆十三年,知縣羅學旦復捐俸金重修。其制為大成殿,殿前是月亭,臺下丹墀,刻有九龍,雕工精細,曰“九龍臺”。東西兩側(cè)是平房,有碑亭及游廊。往下,南為泮池,外為欞星門,再外為宮墻,左右為黌門。嘉慶元年,知縣孫熙于泮池上建橋三孔,橋上石欄刻古孝子像極精細。池水盈盈,荷葉滿滿,群眾多將魚龜投放其中,名“放生池”。文廟建筑雄偉,輝煌壯麗。歷代帝王對孔子封賜甚多,故后世謚為“至圣先師孔子”、“萬世師表”…
孔子居廟堂之中,東配顏回、思子;西配曾子、孟子。東西兩邊供十二哲,東邊有閔子等六位;西邊有冉子等六位。
大殿下的兩廡供先賢,東廡供公孫僑等四十位先賢;西廡供公冶長等三十九位先賢。東廡還供先儒三十八位;西廡還供先儒三十七位。每年祭祀甚為嚴肅恭敬,祭品豐盛,禮儀繁多,樂章清新,祝文虔誠。隨著時代的前進,這種禮俗逐漸減弱,直至廢止。
民國十四(1925)年,創(chuàng)辦二年制師范于文廟內(nèi),十六(1927)年,縣立初級中學成立。廟堂廊廡徹底改造,面貌煥然一新。武廟在今糧站處,主要祭祀三國蜀將關(guān)羽。正殿一間,左右朝房六間,前為樂樓,外有照墻。關(guān)帝曾祖為關(guān)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故修后殿,增設關(guān)帝三代公爵牌位以供奉。民國四(1915)年,奉命改武廟為關(guān)岳廟。書關(guān)壯穆侯,岳忠武王神位,赤底金宇,兩序從祭。東供張飛、趙云、王浚、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韓世忠、旭烈兀、徐達、馮勝、戚繼光;西奉曹彬、謝玄、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琦、郭侃、常遇春、藍玉、周玉吉等二十四位。關(guān)岳合祀,定有相關(guān)禮節(jié)。
此外有東岳廟、城隍廟、藥王廟、甘泉寺、龍王廟、火神廟、山王廟、觀音閣、天王廟、王爺廟、二郎廟、玉皇觀、海神廟、狐仙廟、魁星閣、土地廟等十八廟。
祠以濂溪祠、胡公祠受重視。濂溪祠在現(xiàn)中心鎮(zhèn)小學處,供奉宗代理學家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他不僅是哲學家,而且是教育家,所以受人尊敬。胡公祠是為紀念明朝知縣胡濂而建。他遷建縣城有功,賑災勛著,世稱“淝溪先生”。他在定遠為官九年,死后也葬于此,百姓感恩載德。此外還有鄢公祠、王公祠、黃公祠、龍祖祠、蕭曹祠、昭忠祠、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節(jié)孝祠、何家祠、田家祠等十三祠。
壇有社稷壇、先農(nóng)壇、神祗壇、邑厲壇等四壇。社稷壇,左為社,土神;右為稷,谷神。社稷代表國家,此壇主要是祭天。先農(nóng)壇祭神農(nóng),神祗壇祭風云雷雨山川,邑厲壇祭孤墳野鬼。
在明清兩朝,儒釋道各菩薩,天上地下各種神仙都請來了。小小定遠縣城,寺廟林立,香火鼎盛,宗教文化深入人心,懲惡勸善之風吹遍城鄉(xiāng)。傳統(tǒng)道德,代代相傳,忠孝節(jié)義,蔚為風氣。
民國以來,多用寺廟開辦學校,廟宇有所損壞。建國后,誤為封建迷信,先后將廟宇徹底拆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又開始尊重宗教。定遠古城恢復了一座寺廟,取名“陵江寺”,供奉佛祖、觀音等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