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定遠自古風(fēng)景秀麗,地靈人杰。在印山之陽,巖穴甚多,其中九洞,頗為著名。
“九洞晴嵐”為定遠八景之一,李冶有詩云:“九洞晴嵐群嶺秀,《東山謠》刻譽千秋。一江蒼翠孤峰壯,《戰(zhàn)國注》傳馨九洲”。明朝有六人在九洞苦讀,其中四人食宿在內(nèi),其余二人間或來之。他們攻讀六載,六人皆登榜,其中有四人中了進士。依次為張一鯤,自號“九洞居士”,明隆慶(1571年)進士,官南京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按察副使!稏|山謠》為他所撰,石碣在天印山。著有《戰(zhàn)國策校注》十卷,今江蘇省圖書館尚存有其原刻本。田大年明萬歷甲戌(1574年)進士,官副使。田大益明萬歷丙戌(1586年)進士,官鐘祥知縣、升兵科給事中。張登仕萬歷丙戌(1586年)進士,未官,以山水自娛。九洞不負四人,四人亦不負九洞。清知縣姜由范詩云:“亭名小魯矗峰巔,天印如星絕頂懸。九洞煙云橫眼底,一江蒼翠落樽前。遙連古渡嵐光秀,斜對山城月影圓。幾度登臨頻吊古,讀書遺跡憶先賢”。
若問這四人何以能成為進士?除刻苦攻讀外,就是鐘靈毓秀。這里的奇洞,山水似乳如漿,給了他們豐富的營養(yǎng)。九洞之北有小魯亭。亭外林木蔥茂,亭中海棠、牡丹鮮艷。山前河水澄碧,海鷗戲水,舟楫上下,漁歌不歇,山光水色秀麗,游人摩肩接踵。時安《詠小魯亭》云:“小魯亭高矗九天,千年萬載緬先賢。巴江源遠達千里,千曲百彎續(xù)后篇”。洞上天印山高大雄偉,形如印篆。為定遠八景之一,名“天印高懸”。登山觀看,近處江水逶迤,舟楫往返;遠見樓房參差,煙火繚繞。李冶詩云:“天印高懸第一峰,奇山秀水滋臥龍。鐘靈毓秀蜚聲遠,廉潔奉公啟后雄”。山下為龍嶺,因江中有石形狀像龍水枯石現(xiàn),則兆豐年。明萬歷年間,有人在石壁上刻有“石龍獻瑞”四字。嶺上郁郁蔥蔥,頗多佳氣大竹探花江國霖來縣,書有“郁青涵碧”四字,以壯美景。“龍嶺郁青”為定遠八景之一,知縣姜由范有詩云:“石巖深處識潛龍,百里嘉陵逗遠峰。淘盡江波春有影,噓開天氣野無蹤。敢同化鯉稱神物,也兆多魚慰上農(nóng)。破壁何年始飛去?千秋遺跡水溶溶”。
古城正東三里許,山峰頂上有一巨石直立,高約
定遠不僅自然風(fēng)景秀麗,而且人文景觀亦佳。自從縣城遷此后,即建有學(xué)宮、泮池。由于國家崇儒重道,致使文教昌明,諸生集于明倫堂談經(jīng)論道,相互砥礪,頗有進步。加之環(huán)境優(yōu)美,更是心曠神怡。明巡按喻吳皋有詩云:“天闕遙遙帝渥頒,許遷荒縣大江間。濤光曲引龜龍館,峰勢重開熊虎關(guān)。丹殿青樓依勝跡,水城山堞破愁顏。人家景色翻然改,只有清風(fēng)舊往還”。清代又建書院于文昌宮內(nèi),名和溪書院。后移至胡公祠前,更名印山書院。在書院內(nèi)外植柏樹百余株,更是郁郁蔥蔥,清新宜人。后又植桂樹花卉,使書院如同花園,使學(xué)子心曠神怡,研讀愈勤。加之政府對讀書人十分重視,關(guān)懷備至,更使他們學(xué)而不厭,積極向上。如張一鯤等在九洞苦讀,知縣朱璉經(jīng)常派人給他們送美酒,贈食品,對他們鼓勵很大,促使大家都有成就。
定遠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明代除九洞四進士外,還有六個進士。他們是李永寧,為正統(tǒng)乙丑(1445年)進士,授南京戶部江西司主事,升員外郎。張登杰為嘉靖癸未(1523年)進士,官知縣。李邦表為嘉靖丙戌(1526年)進士,官戶部主事、員外郎。張引為嘉靖丙辰(1556年)進士,官監(jiān)察御史。李純樸為嘉靖乙丑(1565年)進士,選刑部主事,以才調(diào)戶部,監(jiān)通州,升廣西道御史。田大本為天啟乙丑(1625年)進士,官知府。
清朝只有三個進士,他們是王清遠為乾隆戊辰(1748年)進士,官湖南臨湘、長安知縣,升貴州正安州知州。胡大成為嘉靖已未(1799年)進士,入翰林院,授侍讀學(xué)士,旋升廣東雷瓊兵備道,著有《默耕軒文集》。范元音為同治辛未(1871年)進士,以知縣即用,后選授成都府教授。